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金陵日華
南京是个好地方

金陵四十八景32  臺想昭明  湖熟鎮

 二维码 1410
发表时间:2017-07-31 11:53作者:金陵日華来源:華華的網頁网址:/nd.jsp?id=308&_jcp=1
文章附图

南京·湖熟鎮

金陵四十八景之“臺想昭明”,講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太子蕭統(謚號:昭明)讀書的地方,一說在南京紫金山北高峰上,一说在南京江宁湖熟镇的梁台。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老周慢慢道來......


昭明太子 蕭統像


萧统,南朝·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史稱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英年早逝,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建康紫金山南燕雀湖畔安宁陵。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五经",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深得父皇蕭衍惜愛。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後人稱為《昭明文選》。是梁代最著名的文學家,對中國的文學史有深遠影響。


國畫 梁臺思古

 

正因為此,昭明太子生前深得百姓爱戴。据梁史《通鉴》记载,萧统逝世时,“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道路。”所以,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后人纷纷筑台纪念,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纪念昭明太子的建筑。浙江天目山有昭明寺,据说也是昭明太子读书处;镇江建有“昭明文选亭”;安徽庐江县還有一座昭明寺;湖北襄陽更有著名的昭明臺......古代建康(今南京)就有两处昭明读书台。史载,钟山北高峰上梁武帝建有一座“大敬爱寺”,萧统曾在寺内读书,可惜现遗迹无存,無從考究。而南京江宁县湖熟镇也有一座昭明读书台,叫做“梁臺”。


鎮江 昭明文選亭


襄陽 昭明臺


萧统去世后被葬于钟山南麓的燕雀湖畔的“安宁陵”。


長干里客《金陵四十八景圖》之“臺想昭明”


據1920年畫家長干里客·徐虎《金陵四十八景圖》之“臺想昭明”題:在湖墅鎮梁太子讀書處,中建高臺,突兀雲表,庭宇閑敞,樹木蕭森而鳥語花香,風聲月色,登斯臺者,有令人徘徊而不能去。

畫中湖墅鎮,即今天的南京江寧區湖熟街道,位于东山街道南17公里处,濒秦淮、面赤山、人烟稠密,是江宁、句容、溧水三区交界处一个重要的集镇。这里水网交错、冈阜绵延,是一处宜猎、宜渔、宜牧、宜耕的好地方。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湖熟就已经成为南京地区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这一点已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这里发现的著名的江南土著青铜文化——湖熟文化所证明。但是,在清朝时"湖熟"又叫宁淮乡。


湖熟鎮 梁臺遺址


湖熟鎮,历史上也被叫做“胡孰”、“湖孰”。其台型遗址文化代表有城岗头、梁台、老鼠墩等,发掘出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和鹿角、鱼骨、蛤蜊、螺蛳壳等遗存,表明三千多年前,这里原始居民聚居相当稠密。这一切,正是湖熟后来发展成为一处重要城邑的基础。

湖熟鎮,原是縣級城邑,设县于西汉初年。汉初,今南京地区秣陵、丹阳、江乘、溧阳、棠邑五县之设皆承秦制。據《南京历代风华》述,胡孰县治所在今江宁区湖熟街道,当年辖地方圆百里,先后属鄣郡、丹阳郡。西汉元朔元年(前128)改为侯国,延至东汉。东汉时,湖孰改称湖熟。三国时,吴改置典农都尉。西晋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复置县。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以后,并入江宁县。从此,湖熟降格为镇。

可以看出,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589年,除了三国东吴统治时期约60年以外,湖熟一直是县级治所所在地。也就是說,湖熟作为一个县级城邑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700多年。


湖熟鎮 梁臺土墩


湖熟鎮 梁臺 巨大的夯土平台


湖熟鎮 梁臺 夯土結構


史志记载

湖熟,作為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她曾经有过的历史,却存在于历代史书、方志的记载中。只是史书对于县邑的记载惜墨如金。

《前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条目对于胡孰县的记载几乎仅限于"胡孰"二字。细读丹阳郡全条目文字方知"胡孰"是丹阳郡十七县之一。

南朝《宋书·州郡志》记载稍详:"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宋《景定建康志》对湖熟县记载尤详:汉丹阳郡湖熟县在汉武帝时被封为江都王子胥行的侯国,三国吴改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复置湖熟县。且汉末孙策"转攻湖",东晋苏峻叛乱晋将毛宝火烧"湖熟积聚",刘宋元嘉年间疏浚秦淮河得到"湖熟废田千余顷"安置从越城和淮南来的流民等战事和人口迁徙情况。

唐《元和郡国志》云:湖熟县"在旧江宁县东南七十里,今在上元县(县治在今南京市内)丹阳乡,去县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犹在。"


《孙吴都建业图》


《东晋都城建康图》


《南朝都城建康图》


《隋代蒋州图》


此外,《金陵古今图考》中的《东晋都城建康图》和《南朝都城建康图》都分别标有"湖熟县",而在《隋代蒋州图》中,天印山东面的"湖熟县"便不见了。这一"记录"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下诏"平陈",废除原六朝所置江南郡县(当然也包括湖熟县),另置"蒋州"。《隋代蒋州图》上自然就不会再有"湖熟县"了。以上三幅古地图,从一个侧面映证了湖熟县的存在和消亡。


汉代城址

隋朝初年,湖熟县废后,湖熟城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当年的汉湖熟城在何处呢?

关于湖熟县城的城址,当地遗留有不少相关的地名。现在梁台路北面的"城岗头"和水北街与梁台路连接处的"古城门"这两个世代相传的地名是耐人寻味的。"古城门"不言而喻,"城岗头"顾名思义,这里是城边的一个小山头。城岗头、古城门两地点,均在今湖熟镇——秦淮河(秦淮河湖熟段为秦淮河上游,又称句容河)北面,这与前文所述唐《元和郡国志》记载的古城的方位在"淮水北"是一致的。

除了方志的记载和遗留的地名,从地形、地貌上也能看出端倪。众所周知古人选址讲究地势。纵观湖熟镇——秦淮河两岸的地形地貌,不难看出有着明显差异,北岸为丘陵、南岸为圩区。即使在今天看来,河北面集镇区地面至少也要比河南岸集镇区地面高出了至少5米、甚至6~7米。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这一"落差"可能还要大一些。因此,就地势而言,汉胡孰县也是必然要选择"淮水北"而建的。

当然,仅仅知道汉胡孰县城在"淮水北"还不够,"淮水北"即秦淮河以北,这只是个方向,而非方位。所幸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湖熟镇开发和建设的步伐,隐藏了千年的汉胡孰城遗址,也一点点地揭开了神秘面纱。

1991年5月和1995年7月,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在湖熟镇秦淮河以北前山岗村(金城集团所在处)一带,发掘出西汉墓群,大小汉墓达数百座之多。这样大规模的墓地似乎表明:在交通工具与今天不可同日而喻的汉代,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古人居住中心",应该就在墓地不远处。

1994年春,在城岗头和梁台一带,发现了大量汉代建筑构件,如大板瓦、花纹砖以及六朝陶瓷片等。说明汉晋时代湖熟县城就是今天湖熟镇内东北部的城岗头及梁台遗址。

1997年初,秦淮河浚又于梁台旁发现古码头遗址。据考证,这是至今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码头,通过对历代遗留的陶片、瓷器分析,该码头一直沿用到六朝时期。"淮水北"、梁台古码头的发现,可以初步认定汉胡孰县城的大体位置可能是:南临秦淮河,北达城岗头(今梁台路9号,汽车站处),东至梁台街,西到大、小宝塔山(小宝塔山在湖熟中学内;大宝塔山在秦淮河边)。从梁台到大宝塔山东西长约500米,从秦淮河到城岗头南北宽约300米。这一范围,与全国其他地区所发现的汉代县城的面积大致相仿。


湖熟鎮 漢代磚瓦


湖熟鎮 城基


文物胜迹

湖熟建县于汉初,是南京地区延续最长的侯国封邑所在地,其城市的历史一直延续至隋初。然而,由于史籍失载,湖熟县700多年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尤其是在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两汉时期的那段史迹,更缈不可寻。城垣、楼台、人物、习俗,都被风吹雨打去。

那么,何处去寻觅司马迁笔下胡孰古邑繁华的踪影呢?

前面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今湖熟集镇西北面一带的岗阜上,多次发现汉墓群。从中出土无数漆器、铜器、玉石制品、陶器及铜、银、木等质料制成的印章。这么多珍贵的文物证明,湖熟作为汉代一个重要的县治和侯国的封邑,有着相当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走近汉墓,从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墓主生平所折射的一切,应该可以感受到汉代胡孰的繁荣和文化气息。

1989年9月,南京市博物馆在湖熟砖瓦厂(位于湖熟集镇北面,今湖熟高级中学一带),抢救性发掘六座汉代古墓葬。根据墓葬分布排列状况及随葬品分析,这批墓葬为汉代朱氏家族墓地。六座墓中一为砖石墓、一为砖木混合结构墓,其余为土坑木椁墓。六座汉墓的时代大约为东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

其中,保存完整未遭盗扰的五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内填满青色淤泥。土坑长5.2米、宽4.8米、深2.3米。葬具为2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2棺,棺体髹(xiū,涂)黑漆,光亮照人。从中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铁器、玉器等文物55件。陶器中的一件釉陶壶高达43.6厘米、最大腹径为35.6厘米。铜器中有铜鋗(xuān,平底盆形有环的小锅)、铜盆、铜匕(刀)等,其中的铜盆铜色暗红,圆底、折沿、素面、鼓腹,口径21厘米、高10.5厘米。漆木器中有漆耳杯、木耳杯和木梳,其中的漆耳杯外侧绘有花瓣云纹和梅花点纹,内里绘有4条变形龙纹。

二号墓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随葬品20件,其中最有价值也是整个朱氏墓发掘重要收获之一的是出土木牍(即告地策,类似以后的墓志)一件。木牌长23厘米、宽6.6厘米、厚0.2厘米,用墨书写,竖排,隶书体,共88字。可读文字如下:

"丹阳郡胡孰都乡安平里公□故吏朱建以建武·廿九年六月不富以诵书出补乡小史到卅年中。入给廷功曹小史学事永平三年中府为尉曹□到其八年□为书佐后不富年罢富长部□到永元五年正月九日得病乾□襄"

从木牍上的文字可知,墓主朱建是"丹阳郡胡孰都乡安平里"人,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六月担任乡小史(即小吏),后其职务几度变迁。他的一生中最高职衔为东汉胡孰国的中府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和帝永元五年(公元81年)病死。

湖熟朱氏家庭墓的发掘为我们带来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胡孰侯国许多鲜活而又可靠的信息。

二号墓土出土的木牍文字中"胡孰"二字表明,至东汉永元年间,当地的名称仍和西汉时一样称"胡孰"。至于东汉称"湖熟"的说法,由此看来当在"永元"以后了。

木牍文字开头"丹阳郡胡孰都乡安平里",不见记载。"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也是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名,所谓"以县统乡,以乡统里"。里所含的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一般说来不会超过100家。"丹阳郡胡孰都乡安平里",为探讨汉代江宁乃至南京地区的建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朱氏家族墓出土的木牍文字和大量陶、铜、漆木器,可见当年胡孰王国等级分明、管理有序,而精美、奢华、颇具艺术性的生活用品又透露出胡孰王国的兴盛和富庶。

湖熟古县的繁华,还体现在历代相传的胜迹里。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古八景":梁台映月、太湖秋雁、香林晚钟、赤峰晴雪、秦淮渔笛、秦淮古渡、古城春色、孤灯夜照。

而"梁台映月"中的梁台,据清代同治年间所编《上江两县志》载:南朝·梁昭明太子曾来湖熟游植莲湖【《上江两县志》卷五:"植莲湖昭明遗迹也。"植莲湖,民国时称"小太湖",即今之"太圩"】。相传昭明太子曾在梁台法清寺楼上读书,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文采斐然、正直好学的太子,曾在寺旁建"昭明太子读书楼"。又传梁台东测,原有一池塘常常能映出双月,堪称奇观。此外,据《湖熟镇志》载:湖熟镇东有小村,名"杜桂",梁武帝时朝中大臣杜、桂二卿曾隐居于此……

岁月悠悠,史迹渺渺,千年风雨,沧海桑田。汉胡孰县的踪影,随着时光的流逝将继续渐渐远去也!


昭明太子萧统,英年早逝,去世后被葬于钟山南麓的燕雀湖畔的“安宁陵”,也就是現在的前湖。因岁月沧桑,年代久远,陵墓已渺无踪迹。紫金山北高峰的昭明讀書臺也煙飛雲散......現如今,南京市政府在鐘山南麓梅花山景區內的前湖邊上建了一處紀念性建築:“臺想昭明”,是臨水的一個仿古式歇山頂亭閣,并塑一石像,以示懷念!


前湖 臺想昭明


前湖 臺想昭明 近景


前湖 昭明太子 蕭統石像



鎮江 昭明文選亭 雪景


襄陽 昭明臺 夜景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